- 展览
- 关于博物馆
-
- 本期推荐:白釉镂空熏炉
北宋。 通高11.7、口径6.1厘米。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。 炉呈卵形,细短柄,喇叭形底座,边缘一周斜削。炉盖镂空,扣于子口炉身之上。细白胎,坚致。白釉闪青,光亮,无开片。山西介休窑烧造。
更多藏品

夏商踪迹
公元前21世纪,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。“父传子、家天下”的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建立。山西南部古有“夏墟”之称,夏文化遗存,分布密集,灿若繁星。“东下冯遗址”的发现,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。
继夏而起的商朝,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,国家体制趋于完备,文明程度更高。山西南部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重器和完整城池,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经略要地。
夏商时期,山西中西部吕梁山一线属于各部族“方国”领域。这些方国与华夏民族长期交往,深受影响,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地域特色。时至今日,我们还无缘窥其全貌。但他们留在黄土地上时断时续的踪迹,却也清晰可辨。
第一单元 大夏之墟
山西南部是《尚书•禹贡》九州中“冀州”之地,也是古文献中的“唐”、“大夏”、“夏墟”所在。这里发现夏文化遗存160余处,以夏县东下冯遗址最为著名。其文化内涵既与河南的王朝中心区域基本一致,又存在某些区别。在山西中部发现的“东太堡文化”以及白燕和游邀等遗址,既有典型夏文化的某些因素,又具浓厚的地方色彩,应是与夏王朝同时的“方国”遗存。

第二单元 殷商重地
山西南部处于商代 “王畿(jī)千里”的范围,与商王朝的中心区域比邻。相传商始祖契的母族“有娀(sōng)氏”,曾居永济;中宗祖乙曾迁都于“耿(gěng)”(今河津市境内);傅说“筑傅岩(今平陆县境内)之野”,高宗武丁拔举为相。(英文待补)在垣曲县古城南关和夏县东下冯等地发现有商代前期城址。这些位于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,对于保障商西部疆域具有战略意义。平陆和长子等地出土的青铜重器,更可说明这些地方与商王朝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第三单元 方国遗珍
山西中西部吕梁山和沿黄河一线,当时存在着与商王朝若即若离的众多“方国”,甲骨文多见记述。灵石、石楼、柳林和保德等地发现过大量商代晚期青铜器,其容器类多与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铜器相同,而小件器物剑、削、匕、刀等却风格迥异,带有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特色,是灿烂的商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彩一族。
-
龙形觥
商。高19厘米,长43厘米,宽13.4厘米。
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。酒器。通体呈龙形,前端为龙首,露齿昂翘,瞠目张角,龇牙咧嘴为流。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,衬涡旋纹。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,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,头向与龙首相反,颇富动感。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;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,更增稳定之感。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,鼍即鳄鱼。是商代晚期“方国”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。
-
鸮卣
商。高19.7厘米。
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。盛酒器。形如两鸮相背而立。盖为双鸮首,环目,尖喙,弯眉,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,饰雷纹。腹作双鸮身,子口微敛,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。身下为四爪,两两相背。盖腹相合,两鸮昂首背立。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。不仅实用,也是精美的艺术品。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。
-
灰陶绳纹卵腹三足瓮
夏时期。
高72厘米,腹径60厘米。1956年太原市光社村出土。
-
饕餮纹圆鼎
商。通高73厘米,口径47.5厘米。
1990年平陆县前庄村出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