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展览
- 关于博物馆
-
- 本期推荐:白釉镂空熏炉
北宋。 通高11.7、口径6.1厘米。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。 炉呈卵形,细短柄,喇叭形底座,边缘一周斜削。炉盖镂空,扣于子口炉身之上。细白胎,坚致。白釉闪青,光亮,无开片。山西介休窑烧造。
更多藏品

民族熔炉
山西北通塞外草原,南临中原腹地,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,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,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“大熔炉”。
汉代起,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,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,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。魏晋南北朝,中原扰攘,漠北各族相继崛起,雄据山西,驰骋中原。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,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。新鲜血液注入华夏古老文明,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——盛唐时代。
北朝时期,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,促进了“丝绸之路”繁荣。粟特商人带来了中亚、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。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齐别都晋阳,相继成为国际性都市。惊人的考古发现,无不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动交融的夺目光彩。
第一单元 长城内外
公元前后,匈奴人主宰了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。为阻其南下侵扰,西汉在雁北边关构筑屏障,重兵驻守,频繁出击。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、北两部。南匈奴臣服,被安置于山西北部,与汉人杂居;曹魏分其为五部,分置山西各地。与此同时,羯、羌、氐、鲜卑等民族也陆续内徙。西晋末,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,揭开了“五胡十六国”序幕。其后血雨腥风的200年间,山西成为北方各民族搏杀争雄的中心舞台。

第二单元 平城时代
鲜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伦春草原,逐渐南迁,进入山西。“十六国”时期迅速崛起。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(今浑源西)建立代国,参与群雄逐鹿。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(今大同),“建宗庙,立社稷”,改国号,史称北魏。拓跋焘即位后,统一北方,虎视江南,生气勃勃。至孝文迁洛的近百年间,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的中心。云冈石窟、方山永固陵、明堂辟雍遗址和司马金龙墓等,见证了平城时代的繁荣。
第三单元 别都晋阳
北魏末丧乱日久,王朝名存实亡。大权逐渐落入镇压“六镇起义”起家的晋阳军阀高欢之手。他专权跋扈,导致魏分东、西。高欢立东魏傀儡皇帝,迁都邺城(今河北临漳),以大丞相坐镇晋阳“霸府”,遥控朝政。公元550年,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自立,史称北齐。“别都”晋阳始终是东魏、北齐政权的根本所在。其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不可替代。从娄睿墓、徐显秀墓和虞弘墓的惊世发现,可窥其一斑。

第四单元 异域来风
经漫长而痛苦的历程,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基本上与汉族融为一体。虽然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逐渐消失,但他们的姓氏、服饰和粗犷勇武的风尚,则成为中华文化新鲜血液的醒目标志。
考古发现表明,北朝以来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水平,远超出过去的认识。亚洲各地和地中海诸国的使者与商人曾云集于平城和晋阳,异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也曾被广泛吸纳。盛唐时代“万国来朝”的景象,已初具规模。
-
胡傅温酒樽
汉。通高24.5厘米,口径23.4厘米。
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。共2件,尺寸、形制、纹饰相同,通体鎏金。盖中央有提环,周有三凤形钮,熊形三足。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,有虎、羊、骆驼、牛、猴和龙、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。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:“中陵胡傅铜温酒樽,重廿四斤,河平三年(公元前26年)造”。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,县治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南。
-
雁鱼铜灯
汉。通高53.8厘米,长31.3厘米,盘径10.5厘米。
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。鸿雁伫立,回首衔鱼,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,鱼身与雁颈、腹腔中空相通。圆形灯盘附柄,可自由转动,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。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,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,交错开合,既能挡风,又可调节灯光亮度,灯火点燃时,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,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。屏板、鱼鳞和雁翅均有彩绘。
-
石雕柱础
北魏。通高16.5厘米,底座边长32厘米,柱孔直径7厘米。
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(484年)司马金龙墓出土。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,方形底座,其上呈覆盆形,顶部高浮雕莲瓣,中心有圆形插孔。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。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,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,分别作击鼓、吹觱篥、弹琵琶和舞蹈状。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,其间为伎乐人物。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、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,雕工精美,玲珑脱俗,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。共出土4件,大小、纹饰略有不同,是漆画屏风(木板漆画)的插座。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,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,娶北魏公主,被封为琅琊王。
-
木板漆画
北魏。通长82厘米,宽40厘米,厚约2.5厘米。
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(484年)司马金龙墓出土。系漆画屏风中的两块,之间由榫卯连接。板面髹朱漆,分上下四层彩绘《列女传》故事,线条用黑色,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,服饰器具用黄、白、青绿、橙红、灰蓝等色。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,其上墨书文字。画风近顾恺之。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、楷之间,气势疏朗,是少见的北魏墨迹。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,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
-
娄睿墓壁画
北齐。现存200余平方米。
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。分为两大部分。一部分是墓道全部、天井中下栏、甬道和墓室下栏,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;一部分是墓门、甬道和天井上栏、墓室顶部和上中栏,描绘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。其中“出行图”保存较好,人物主次分明,马匹神态各异,充满写实风格。娄睿墓壁画气势磅礴、技艺精妙,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。
-
胡人舞俑
北齐。高25.3厘米。
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。为一胡人老叟,头戴赭红小冠,梳发。身穿赭红圆领左衽胡袖紧身长衫。白袴,船头形鞋。面粉白,深目高鼻。朱唇,络腮长须。皱纹满脸,笑容可掬。屈膝,张臂,握紧持物,右腿微向前。
-
红陶牛
北齐。高35厘米。
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(570)娄睿墓出土。陶牛体格雄健,牛头高昂,脖颈坚挺,犄角冲天, 佩戴有络头、璎珞和杏叶等。四肢有力的叉开、支撑着强壮的躯体。神态威猛,生动写实,匠师对牛的刻画,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,还显然得益于对动物的细致观察。